您正在查看的內容專為 台灣 建立。 查閱有關 美國 的內容 | 選擇其他國家/地區

我們的未來願景在全電力社會園區成為現實

2023.09.26
全電力社會園區鳥瞰圖

在通往布隆貝格駐地的道路旁,菲尼克斯電氣新建了一個佔地約 7,600 m² 的入口區。

穿過入口區,即可來到核心區域:全電力社會園區。該園區生動呈現了菲尼克斯電氣對於全電力社會 (All Electric Society) 這一未來願景的設想。園區旁的圓環處有一棵直徑達 12 公尺的太陽能樹,是園區的標志性建築。它可以圍繞中心軸轉動,從而始終與太陽成直角。

透過從獲取到轉換、儲存和分配再到最佳化電能使用的整個流程,園區展示了怎樣才能使全電力社會成為現實。多種實際應用解釋了部門耦合的運作方式以及需要哪些技術。這個園區就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在園區的體驗區,設計有多個用以呈現各種應用的玻璃立方體、露天設備以及配有控制室和會議室的展覽館。這些設施呈現了一種整體性的方案,便於訪客瞭解如何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節約資源。

在全電力社會園區體驗部門耦合
電能流和資料流構成了貫穿整個園區的主線。在此背景下,菲尼克斯電氣以合理的方式將多種應用關聯起來,並呈現出這些應用之間的相互影響。首先,是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生產再生能源。園區自身透過太陽能電池板持續獲取電流。這些太陽能電池板位於立方體和充電站的頂部,或者嵌入展覽館外牆和地面。整個園區安裝有大約 550 塊太陽能電池板,每年可發電 155,000 kWh。關於風能領域,園區設有一個步入式風機艙和一顆風力發電樹。即使風力較小,風力發電樹上的塑膠葉片也會像渦輪機一樣轉動起來,從而產生電能。每顆風力發電樹均配有 36 片葉片(即 Aeroleaf),總發電量為 10.8 kWp。
由於太陽能和風能資源的可用量並非始終保持穩定,因此必須將多餘的能量儲存起來,並在需要時再次釋放。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用到例如電池儲能系統。透過這種方式,就能在需要時隨時為耗電設備供電。園區內的耗電設備主要來自樓宇、充電樁和園區本身的各種應用。而這些耗電設備本身,也被用作各種減少能源需求和資源使用的最佳化措施的載體。
發電機、儲能裝置、耗電設備和中壓電網之間的電氣連接透過本地網路站來實現。其中設有一個能源管理系統,用以確保發電機、儲能裝置和耗電設備之間的平衡。藉由該系統,即可在所需的電流和電壓範圍內提供電能。該系統還會記錄所有相關的特徵資料,並透過本地網路站控制相應的能量流。然而,在全電力社會園區,不僅需要電能,還需要其他的能源。例如,園區中的立方體和展覽館必須有供暖或製冷設施。這種能量流由獨立的供熱和製冷能源管理系統控制。能量轉換過程中產生的熱損失也會被考慮在內並加以利用。園區採用的是帶有兩個熱泵的儲冰系統。

兩個獨立的「電能」和「供暖/製冷」能源管理系統被合併到一個上級能源管理系統中,進行集中管理。這個上級能源管理系統控制著整個園區的所有能源應用。

能效是全電力社會的核心主題
用以減少能耗的增效措施,與採集和評估能耗和發電資料從而控制能源流同樣重要。提高能效,是實現全電力社會的重要前提。只有採取增效措施,進一步降低初級能源需求,基於再生資源的能源供應才能發揮作用。在這個方面,園區透過優化樓宇能耗,呈現了增效措施的切入點。
效率與永續性同樣密不可分。對於這一點,園區也進行了考量。展覽館按照「從搖籃到搖籃」的原則建造而成,只採用可回收的材料。這種連貫、一致的循環經濟方法非常重視永續性生產。
全電力社會園區堅持以永續方式使用資源,是實現全電力社會的典範。

園區於 2023 年 9 月起對公眾開放。如需大致瞭解相關資訊,請造訪以下網頁。並提前規劃參觀事宜。

媒體聯絡人
Eva von der Weppen
Eva von der Weppen | 企業通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