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公司在埃森的 Huysenallee 辦公。還是在 20 世紀 20 年代,公司搬到了埃森中央車站的拱廊下。
在這張照片上,可以看到這家初創企業的霓虹燈招牌。
自從在埃森成立以來,菲尼克斯電氣歷經波折,同時也取得了諸多成就。創新引領未來,菲尼克斯電氣人勇擔歷史使命,成就了菲尼克斯電氣的百年發展。歡迎瞭解我們從埃森的新創企業,成長為電氣技術領域的全球化集團這一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Hugo Knümann 準備自己創業。戰前,他在德國南部經商,現在回到了家鄉埃森。1923 年,他成立了 Phönix Elektro- und Industrie-Bedarfsgesellschaft。公司的經營範圍是「電子和工業產品貿易」。
不過,那時尚無法進行規範經營。在因德國賠款引發的衝突中,法國軍隊於 1923 年佔領了魯爾區;此次衝突造成德國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直到政府推出地租馬克,結束了通貨膨脹,Knümann 先生才終於開始了正常經營。
最開始,公司在埃森的 Huysenallee 辦公。還是在 20 世紀 20 年代,公司搬到了埃森中央車站的拱廊下。
在這張照片上,可以看到這家初創企業的霓虹燈招牌。
Hugo Knümann 生於 1884 年,來自埃森的一個家具貿易世家。
他選擇了做買賣作為自己的志業, 並未建立自己的生產車間。公司是一家純粹的分銷企業,Knümann 先生每天奔波於拉訂單、賣產品的路上。
20 世紀 20 年代是魯爾區煤、鐵和鋼的黃金時期。工業化也促進了埃森的貿易和商業發展。Knümann 先生的許多大客戶都位於中央車站附近。
1928 年,一場改變命運的邂逅發生了:Hugo Knümann 認識了 RWE 集團的工程師 Heinz Müller。Müller 向他介紹了 10 位陶瓷接線端子塊,但由於其塊狀特性,使用非常不靈活。Knümann 於是想到,可以將接線端子塊分開並單獨排列,打造出安裝在 DIN 導軌上的組合式端子。這就是組合式端子的由來。它的發明者是 Hugo Knümann,隨後的專利文件中也有相應標註。
原始的專利文件已無法找到。不過後來的專利文件援引了較早的版本,並將 Hugo Knümann 列為「發明者」。
RWE 是德國最主要的能源供應商之一,很早就是 Knümann 先生的客戶。
這張照片顯示了 RWE 埃森分公司在 1930 年左右的霓虹燈招牌。
RWE 公司與 Phönix 之間緊密的合作關係也體現在了最初的組合式端子上:端子上標有「RWE-Phönix」字樣。
在 20 世紀 30 年代,Knümann 先生將公司更名為 Phönix Elektrizitätsgesellschaft,並擁有大約十幾名員工。但跟許多企業一樣,Phönix 公司也未能免受納粹時期的混亂和動蕩影響。儘管根據一些資料證實,Knümann 先生和他的員工並未參與政治活動。隨著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許多客戶向菲尼克斯電氣要求加急:軍備生產享有特殊優先權。
戰爭也波及到了埃森:1943 年 3 月 13 日,公司所在的位置遭到了轟炸。Knümann 先生決定將公司搬遷到其他地方。透過一個親戚,他選中了位於東威斯特法倫州-利珀的小鎮布隆貝格。然後在這個小鎮的市民招待中心開始了臨時生產。
由於埃森遭到猛烈的轟炸,公司不得不緊急撤離。Hugo Knümann 的侄子是 Trumpf 巧克力工廠的銷售代表,經常到處出差。他隨口向 Hugo Knümann 提議道,可以去位於利普的小鎮佈隆貝格的旅館進行臨時生產。就此,命運般地改寫了公司歷史。
埃森煤礦和 Krupp 公司是戰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納粹將這個城市宣傳為「帝國的武器工廠」。這是攝於 1949 年的關稅同盟煤礦照片。
1937 年,17 歲的 Ursula Lampmann 入職 Phönix Elektrizitätsgesellschaft 公司,成為一名商務文員。
起初,她負責的是行政工作,但很快就在 1943 年公司搬去布隆貝格之際獲得了代理權。在隨後的數十年間,她為公司的發展壯大做了很大的貢獻。
戰後,透過一名專利律師,Hugo Knümann 結識了強電工程師 Josef Eisert。Knümann 先生在 1953 年去世之後,Josef Eisert 和 Ursula Lampmann 接手了公司的管理工作。Eisert 先生曾在西門子擔任管理職務,是一名真正的開發人員,擁有許多端子專利。他於 1949 年加入菲尼克斯電氣公司。
在 Josef Eisert 的領導下,公司經歷了根本性的轉變:從純粹的貿易公司變成了自設生產車間的公司。很快,公司便在布隆貝格建立了工具製造、塑膠生產、螺釘緊固、裝配、鎖具生產等車間以及倉儲和運輸部門。
Phönix 全體員工在布隆貝格市民招待中心留影,公司當時在那裡進行臨時經營。
在這個時期,主要是女性在主導公司的生產。那時的關鍵詞是「實用主義」:大廳被用作裝配區,地下室的長形保齡球道被改造成零件倉庫。
戰後,Phönix Elektrizitätsgesellschaft 公司參加了許多博覽會。在一次展會上,Josef Eisert 認識了藻爾蘭地區的企業家 Ernst Noelle 和 Eugen Berg。據說,他們立即就電氣產品的生產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展會之後,雙方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
工程師 Josef Eisert 讓菲尼克斯電氣踏上了深化自身價值創造鏈之路。
直至今天,公司仍然是自主生產產品所需的幾乎所有設備和零件,大到機器和工具,小到螺釘。
Phönix Elektrizitätsgesellschaft 自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向藻爾蘭州附近的 Noelle & Berg 公司採購衝壓件和彎曲件用於生產,後者即如今位於呂登沙伊德的子公司 Phoenix Feinbau。開始與 Noelle und Berg 公司合作,標誌著菲尼克斯電氣集團的啟航,也是公司力求獨立於供應商這一過程的里程碑。
1957 年,公司的第一個車間建成,位於布隆貝格的 Flachsmarkt。該車間最初包括熱固性塑膠衝壓車間、螺釘車削車間、裝配車間和運輸部門。這也意味著公司決定留在布隆貝格。1966 年,當時仍留在埃森的管理部門也搬到了 Flachsmarkt。
Noelle und Berg 公司的產品範圍主要包括燭台、牌匾、墊圈和接觸零件。
1955 年,該公司與 Phönix Elektrizitätsgesellschaft 公司合併。
為了確保人力資源方面的獨立性,Phönix Elektrizitätsgesellschaft 公司於 1957 年開始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Erhard Hönig(左後排第 3 位)和 Helmut Conrad(右起第 2 位)是公司的第一批學員。他們學的是工具製造相關技術。
隨著第一個生產車間在 Flachsmarkt 的建成,公司決定將布隆貝格作為生產基地。隨後在這裡建了多個新車間。
Klaus Eisert 於 1961 年畢業,隨即入職公司。他最初擔任的是開發部的設計工程師,1966 年,在公司最終搬到布隆貝格後,他又接管了銷售和行銷工作。1962 年和 1972 年,他的兄弟 Jörg Eisert (†) 和 Gerd Eisert (†) 相繼進入公司。Jörg Eisert 負責生產部門,後來擔任 Phoenix Feinbau 的負責人。Gerd Eisert 的加入則讓國際業務真正蓬勃發展起來。他建立了多個海外代表處和國際子公司。
到 1975 年 Josef Eisert 離世時,他已拓展了接線端子產品系列,透過機械製造建立公司自有生產線,使公司擺脫了供應商的限制。當時廠區樓宇已達十一棟。Eisert 三兄弟與 Ursula Lampmann (†) 一同接管了公司。
Josef Eisert(中間)與他的兒子 Jörg Eisert(右二),20 世紀 60 年代。
1979 年,Jörg Eisert 在從布隆貝格前往呂登沙伊德的途中車禍身亡。
公司在廣告行銷方面也迎來了新氣象。鑒於公司業務蒸蒸日上,Phönix Klemmen(菲尼克斯電氣公司曾用名)的員工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Eisert 三兄弟也加入了公司的足球隊 FC Phönix。
1974 年,公司在慕尼黑 elektronica 博覽會上推出了用於印刷電路的 MKDS 微型端子,這種端子成為 PCB 印刷電路板上標準螺釘連接的標桿產品。MKDS 微型端子的成功開啟了「綠色」電子零件產品系列的時代。公司的產品範圍不斷朝電子零件方向擴展。PCB 接線端子、PCB 連接器、繼電器、轉換器以及眾多其他電子產品陸續出現在產品目錄中。1983 年,公司推出了用於突波保護的產品。
1987 年,公司在漢諾威博覽會上推出了現場匯流排系統 INTERBUS。就此,菲尼克斯電氣奠定了實現工業聯網的基礎。這種開放的跨系統網路實現了從感測器至控制器的串行資料傳輸,可用於實現生產系統的自動化。
1981 年,公司名稱從 Phönix Klemmen 變更為 Phoenix Contact。確定新名稱後,公司便統一使用該品牌開展業務。名稱中的英文體現了公司的國際化定位。
INTERBUS 是菲尼克斯電氣針對最新發展趨勢推出的一款產品:公司與其他中型企業成立了「工業網路聯盟」,以便共同推進該產品領域的發展。這張照片顯示了菲尼克斯電氣在 1994 年漢諾威博覽會上的展台。
爲了保護敏感設備和系統電子裝置免受突波影響,菲尼克斯電氣開發了安裝在導軌上的吸收技術設備,並且自 1985 年以來一直以 TRABTECH 這一品牌名稱進行銷售。
公司在 20 世紀 90 年代穩步發展。在东西德統一之後,德國的銷售網路也擴張到了新併入的聯邦州。為了建立業務關係,尋求經銷夥伴,Gerd Eisert 不停奔波於世界各地。
自 1981 年在美國開設第一家海外分公司以來,菲尼克斯電氣在各大洲都建立了銷售分公司。Phoenix Testlab 是獨立的測試及認證服務機構,它從 1994 年在布隆貝格鎮開始營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它獲得了許多測試認證。從千禧年之後,菲尼克斯電氣打通了自動化領域的整個價值鏈,擁有了自己的控制技術,並與後來的集團下屬企業 KW-Software 密切合作。
僅 20 世紀 90 年代,菲尼克斯電氣集團就增加了 21 家子公司。1993 年,菲尼克斯電氣在中國南京市成立了一家子公司。
1994 年,菲尼克斯電氣在巴德皮蒙建立了自己的電氣零件生產基地。這家子公司專注於開發和生產電子模組和自動化技術。
自 1996 年起,這裡開始使用一種新的生產技術,即表面裝配技術 (SMT),用於裝配 PCB 和元件本身。
作為菲尼克斯電氣集團的測試實驗室,該實驗室最初的名稱為 EMV-Test(電磁相容測試)。1998 年起,這家獨立測試實驗室更名為 Testlab。
目前,該實驗室的工作內容還包括衝擊、安全、振動和熱測試,以及對各種環境影響的測試。
2001 年,股東們為執行委員會任命了四名新成員,隨後這些成員於 2005 年升任總經理。由此,公司的未來發展決定權分散到多個管理人員身上。管理層隊伍的壯大,展現了公司所取得的長足進步,以及在 21 世紀大展拳腳的決心。
2005 年,菲尼克斯電氣設立了首個技術能力中心。這是公司進一步向國際進軍的重要一環。在建立起全球銷售網路之後,公司將不再從德國集中提供客戶服務,而是直接在當地服務客戶(首先在亞洲和美國,然後在印度)。
2007 年,菲尼克斯電氣的營業額首次突破十億歐元大關,並成為一家全球化企業。
菲尼克斯電氣自上世紀末就開始為客戶提供自動化軟體。這些軟體是實現高效自動化的關鍵,貫穿了從專案規劃到系統營運之整個增值過程。此處為:首款自動化軟體 PCWORX。
2015 年,Klaus Eisert 辭去了執行長的職務,成立了菲尼克斯電氣諮詢委員會。Frank Stührenberg 接任董事會主席。
菲尼克斯電氣成立了「新興業務領域」這一組織單元,不斷探尋和開發全新業務模式,尤其是數位化業務模式,並大力投資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內部或外部新創企業。透過這種方式,菲尼克斯電氣為電動車、技術教育、測試和認證服務、感測器技術、積層製造和智慧服務領域的公司提供支援。
2014 年,菲尼克斯電氣在帕德博恩設立了新的駐地。在這個駐地,Phoenix Contact Power Supplies GmbH 為各種應用和領域開發創新的客製化電源解決方案。
隨著 PLCnext 的問世,菲尼克斯電氣讓自動化進入了新時代。PLCnext 是一個全新的開放式生態系統,由硬體、模組化工程規劃軟體、全球社區和數位化軟體市場構成。
2016 年,菲尼克斯電氣在漢諾威博覽會上隆重推出採用大功率充電技術 (HPC) 的新型快充系統。
自 1923 年成立以來,電氣化技術一直是菲尼克斯電氣的核心業務。21 世紀的菲尼克斯電氣致力於賦能「全電力社會」,讓未來再生能源價格經濟實惠、供應充足。除了再生能源的持續生產和使用之外,透過提高效率的措施以及建立智慧化和網路化系統來降低初級能源需求,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
為實現再生能源之按需使用以及部門耦合,需要各種電氣化、網路化和自動化解決方案和技術。菲尼克斯電氣專注於開發實現「全電力社會」的解決方案。
集團擁有 20,000 多名員工、品類豐富的產品,專注於開發解決方案,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有助於實現「全電力社會」的願景。
該園區展示了哪些產品和技術可以用來實現部門耦合的基本理念。園區對公眾開放,旨在向人們傳授知識,促進人們瞭解永續發展理念。
菲尼克斯電氣管理層在 2023 年的週年慶上。
2023 年,菲尼克斯電氣集團在全球慶祝成立一百週年。100 年公司發展史;100 年穩固相連:既是技術層面的連接,也是人與人之間心心相連。透過這種方式,我們為創造永續、宜居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想要瞭解更多發展故事嗎?在 UPDATE 週年紀念版中,我們將帶您追尋一段激動人心的工業歷史。同時,我們也要為那些沒有出現在年度報告中,但卻書寫了我們百年歷史的員工正名。